close

《碧血劍》是《連城訣》以外,重看不下五、六遍的金庸作品。

《碧血劍》封面:

金庸《碧血劍》(金庸作品集3–4)

作者:金庸

出版: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

內容:

《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感想:

《碧血劍》的故事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當時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在東北的滿族又舉兵南侵。薊遼督師袁崇煥屢破清兵,但卻為昏君崇禎所殺。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為報父仇,在華山之巔苦練武功,拜華山派「神劍仙猿」穆人清為師,並獲木桑道人傳授輕功、暗器之術,加之偶得武林怪傑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籍」學成其中武功,習武十年,博採諸家之長,武藝已然精湛超群。

袁承志下山後,以一身絕藝揚威武林,調解了數起武林中的恩怨糾紛,加上生性忠厚,故深得江湖豪傑的崇敬,被擁戴為七省盟主。當時正值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袁承志為殺昏君,帶領群豪幫助李自成攔劫官銀籌集軍餉,並與入侵清兵激戰。而「金蛇郎君」之女夏青青愛上了袁承志,跟他走南闖北,患難相依,但袁承志又與崇禎之女長平公主(阿九)暗生情愫。

袁承志協助李自成攻破北京,豈料闖軍軍紀敗壞,姦淫擄掠無所不為,闖王亦沉淫酒色,甚至聽信讒言,以致逼死了袁承志的結義兄弟李岩:

袁承志一行十人離了華山,疾趨西安。各人為救李岩,日夜不停,加急趕路。

這一日將到渭南,忽聽得吆喝喧嘩,千餘名闖軍趕了一大隊民伕,正向西行。民伕個個挑了重擔,走得氣喘吁吁。眾軍士手持皮鞭,不住喝罵催趕,便如趕牲口相似。一名年老民伕腳步蹣跚,撲地倒了,擔子散開,滾出許多金銀器皿、婦女飾物。一名小軍官大怒,狠狠一腳,踢得那民伕口噴鮮血。青青看得極是氣憤,說道:「這麼欺侮老百姓,還算是義軍?」何惕守道:「這些金銀財寶,還不是從百姓家裏搶來的。」她說得聲音較響,幾名闖軍聽見了,惡狠狠的回頭喝罵。一名軍士道:「這些人是奸細,都拿下了。」十餘名軍士大聲歡呼,便來拉扯青青、何惕守、安大娘、安小慧、紅娘子五個女子。

紅娘子正滿腔悲憤,拔刀便砍翻了兩名軍士。袁承志叫道:「大夥兒快走罷!」在馬上俯身提起眾軍士亂擲,帶領眾人走了。闖軍不肯捨了金銀來追,只是在後高聲叫罵。

紅娘子氣忿忿的道:「咱們的軍隊一進了北京,軍紀大壞,只顧得擄劫財物,強搶民女。比之明朝,又好得了甚麼?」崔秋山搖頭道:「闖王怎不管管,也真奇怪。」紅娘子冷笑道:「他自己便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上樑不正下樑歪,又怎管得了部下?吳三桂本來已經投降,大事已定,聽得愛妾給闖王搶了去,這才一怒而勾引韃子兵入關。韃子兵和吳三桂聯軍打進來。闖王帶兵出去交鋒,兩軍在一片石大戰。我軍比敵兵多了好幾倍,可是大家記掛著搶來的財寶婦女,不肯拚命,這一仗若是不輸,那真是沒天理了。」

行不多時,只見路旁有個老婦人在放聲痛哭,身旁有四具屍首,一男一女,還有兩個小孩,身上傷口中兀自流血不止,顯是被殺不久。只聽那老婦哭叫:「李公子,你這大騙子,你說甚麼『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我們一家開門拜闖王,闖王手下的土匪賊強盜,卻來強姦我媳婦,殺了我兒子孫兒!我一家大小都在這裏,李公子,你來瞧瞧,是不是大小都歡悅啊!我拜了六十年菩薩。觀音菩薩,你保佑我老太婆好得很啊!觀音菩薩,你不肯保佑人,你跟闖王的土匪賊強盜是一夥!」袁承志等不忍多聽,料想前面大路上慘事尚多,當下繞小道而行。

趕了一會路,眼見離渭南已經不遠,忽聽得兵刃撞擊,有人交鋒。眾人拍馬上前,只見二十餘名闖軍圍住了三人砍殺。三人中只有一人會武,左支右絀,甚是狼狽。

眾闖軍大叫:「殺奸細啊,奸細身上金銀甚多,那一個先立功的,多分一份。」崔希敏怒道:「甚麼多分一份?這不是強盜惡賊麼?」疾衝而前,拔刀向闖軍砍去。啞巴、洪勝海、崔秋山三人跟著上前,將二十餘名闖軍都趕開了。

只見三人都已帶傷,那會武的投刀於地,躬身拜謝,突然向崔秋山凝視片刻,說道:「尊駕可是姓崔麼?」崔秋山道:「正是。尊兄高姓,不知如何識得在下?」那人道:「小人楊鵬舉,這位是張朝唐張公子。十多年前,我們三人曾在廣東聖峰嶂祭奠袁督師,曾見崔大俠大獻身手,擒獲奸細。雖然事隔多年,但崔大俠的拳法掌法,小人看了之後,牢牢不忘。」崔秋山喜道:「原來是『山宗』的朋友,你們快來見過袁公子吧。」

張朝唐和楊鵬舉上前拜見袁承志,說起自己並非袁督師的舊部,只是曾隨孫仲壽、應松等人上過聖峰嶂。袁承志道:「啊,是了。那日張公子為先父寫過一篇祭文。『黃龍未搗,武穆蒙冤;漢祚待復,諸葛星殞』,這十六字讚語,先父九泉之下,也感光寵。」張朝唐想不到自己當日情急之下所寫的這十六個字,袁承志居然還記在心中,也自喜歡。

袁承志問起為闖軍圍攻的情由。張朝唐道:「小人遠在海外浡泥國,一個多月前,聽得海客說起,闖王李自成義軍聲勢大振,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指日攻克北京,中華從此太平。小人不勝雀躍,稟明家父,隨同這位楊兄,攜了一名從僕,啟程重來故國,要見見太平盛世的風光。唉,那知來到北直隸境內,卻聽說闖王得了北京之後,登位稱帝,又給滿清兵打了出來,逃到了西安,滿清兵一路追來。我們三人也只得西上避難。那想到今日在這裏遇見闖軍,竟說我們是奸細,要搜查全身。我們也任由搜查,這些軍士見到我們攜帶的路費,便即眼紅,不由分說,舉刀便砍。若不是眾位相救,我們三人早已成為刀下之鬼了。唉,太平盛世,太平盛世!」說著苦笑搖頭。

袁承志心下不安,說道:「此去一路之上,只怕仍然不大太平。三位且隨我們同往西安,再定行止如何?」張朝唐和楊鵬舉齊聲稱謝。那童兒張康此刻已然成人,負起了包裹,說道:「十多年前,我們第一次回到中國,官兵說我們是強盜,要謀財害命。這一次再來中國,義軍說我們是奸細,仍是要謀財害命。我說公子爺,下一次我們可別再來了罷。」張朝唐道:「中國還是好人多,咱們可又不是逢凶化吉了嗎?」

次日眾人縱馬疾馳,趕到西安城東的壩橋。只見一隊隊闖軍排好了陣勢,與對面大隊闖軍對峙,雙方彎弓搭箭,戰事一觸即發。袁承志大驚,心想:「怎麼自己人打了起來?」

只聽得一名軍官大聲叫道:「萬歲爺有旨,只拿叛逆李岩一人,餘人無干,快快散去,若是違抗旨意,一概格殺不論。」

袁承志心中一喜:「大哥未遭毒手。咱們可沒來遲了。」忙揮手命眾人轉身,繞過兩軍,從側翼遠遠兜了兩個圈子,走向李岩所屬的部隊。統帶前哨的軍官見到李夫人到來,忙引導眾人去中軍大帳。

來到帳外,只聽得一陣陣絲竹聲傳了出來,眾人都感奇怪。紅娘子與袁承志並肩進帳,卻見帳中大張筵席,數百名軍官席地而坐,李岩獨自坐在居中一席,正自舉杯飲酒。

他忽見妻子和袁承志到來,又驚又喜,搶步上前,左手拉住妻子,右手攜了袁承志的手,笑道:「你們來得正好,老天畢竟待我不薄。」讓二人分坐左右,又命部屬另開一席,接待崔秋山、安大娘、青青、何惕守等人就坐。

袁承志見李岩好整以暇,不由得大為放心,數日來的擔憂,登時一掃而空,向紅娘子望了一眼,微微而笑,心道:「你可嚇得我好厲害!」

李岩站起身來,朗聲說道:「各位都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這些年來咱們出死入生,甘苦與共,只盼從今而後,大業告成,天下太平。那知道萬歲爺聽信了奸人的讒言。說甚麼『十八孩兒主神器』那句話,是我李某人要做皇帝。剛才萬歲爺下了旨意,賜李某人的死,哈哈,這件事真不知從何說起?」

眾將站起身來,紛紛道:「這是奸人假傳聖旨。萬歲爺素來信任將軍。將軍不必理會。咱們齊去西安城裏,面見萬歲爺分辯是非便了。」各人神色憤慨,有的說李將軍立下大功,對皇上忠心耿耿,那有造反之理;有的說本軍紀律嚴明,愛民如子,引起了友軍的嫉忌;更有的說萬歲爺若是不聽分辯,大夥兒帶隊去自己幹自己的,反正現下闖軍胡作非為,大失民心,跟著萬歲爺也沒甚麼好結果了。

李岩取出一張黃紙來,微笑道:「這是萬歲爺的親筆,寫著:『制將軍李岩造反,要自立為帝,大逆不道。著即正法,速速不誤。』這不是旁人假傳聖旨,就算見了萬歲爺,也分辯不出的。」眾將奮臂大呼:「願隨將軍,決一死戰!」一名將官說道:「萬歲爺已派了左營、前營、後營,把咱們三面圍住了,那不是要殺李將軍一人,是要殺咱們全軍。」眾將叫道:「萬歲逼咱們造反,那就真的反了罷!」

李岩叫道:「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張,萬歲爺待我不薄,『造反』二字,萬萬不可提起。來,喝酒!」眾將素知他足智多謀,見他如此鎮定,料想必有奇策應變,於是逐一坐下,交頭接耳,低聲議論。

李岩斟了一杯酒,笑道:「人生數十年,宛如春夢一場。」將酒一乾而盡,左手拍桌,忽然大聲唱起歌來:「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管教大小都……」那正是他當年所作的歌謠,流傳天下,大助李自成取得民心歸順。只聽他唱到那「都」字時,突然無聲,身子緩緩俯在桌上,再也不動了。

紅娘子和袁承志吃了一驚,忙去相扶,卻見李岩已然氣絕。原來他左手暗藏匕首,已一刀刺在自己心窩之中。

紅娘子笑道:「好,好!」拔出腰刀,自刎而死。

袁承志近在身旁,若要阻攔,原可救得,只是他悲痛交集,一時自己也想一死了之,竟無相救之意。霎時之間,耳邊似乎響起了當日在北京城中與李岩一同聽到的那老盲人的歌聲:「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眾將見主帥夫婦齊死,營中登時大亂,須臾之間,數萬官兵散得乾乾淨淨。(第二十回  空負安邦志  遂吟去國行)

結果,袁承志意興蕭索,與青青及當日一同征戰的眾豪傑飄流海外,赴異域重闢天地。

《碧血劍》融歷史與傳奇故事為一爐,把明末動盪多變的歷史與武林的恩怨情仇結合起來,當中角色雖然大多虛構,但涉及的歷史人物也有李自成、李岩、多爾袞、崇禎、陳圓圓等,並穿插了許多傳說和軼事,令整個故事具有歷史真實感,至於虛構的武林爭鬥及比武場面,亦寫得緊張驚險,引人入勝。由於故事佈局甚廣,不在此處詳細探討了。書後的附篇《袁崇煥評傳》,也可作為整個歷史背景的補充。

想提的一點是,相對於下山後闖蕩江湖的情節,書中描寫袁承志隨穆人清及木桑道人在山中學武那段歲月,「經年親劍鋏 長日對楸枰」,未觸及世道的紛擾,生活平淡卻甚愜意,武功亦大有進步,頗令人心生嚮往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901032 的頭像
    n901032

    n901032的部落格

    n9010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