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所著,今有王利器為之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封面: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新編諸子集成)

作者:王利器

出版:中華書局

內容:

《顏氏家訓》是一部影響中國人相當深遠的作品。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寫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等所記《庭幃雜錄》下寫道:「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一斑。除此之外,書中所涉及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經典釋文》、《文心雕龍》等文史工作者,本書也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今人王利器所撰《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感想:

以下分《顏氏家訓》和《集解》兩部分談:

《顏氏家訓》共有七卷,二十篇。它們依次是: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共五篇;卷第二,《風操》、《慕賢》共兩篇;卷第三,《勉學》共一篇;卷第四,《文章》、《名實》、《涉務》共三篇;卷第五,《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共五篇;卷第六,《書證》共一篇;卷第七,《音辭》,《雜藝》、《終制》共三篇。

由於顏之推「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入隋以後,便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他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中心,教育顏氏後輩關於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學問,「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弟文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其中《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書證》、《音辭》兩篇討論古書訓詁音韻,《文章》篇討論文學,《誡兵》討論軍事。顏之推自稱:「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序致》)

《顏氏家訓》在教育方面所表現的思想主要有四:

一是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顏之推認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子》)一般的士大夫子弟基本屬「中庸之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賦條件,教育與否以及教育之好壞,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後天發展,所以,教育應該面向這群「中庸之人」。

顏之推說:「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勉學》),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就在於使學者見多識廣,明辨是非,並且將所學體現於行動之中,使人能「修身」、「為己」、「行道」、「利世」。

二是論家庭教育和幼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稚教育是《顏氏家訓》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顏氏家訓》中,其第一卷的《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等篇,論述的便全是這方面的問題: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衺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詢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教子》)

顏之推認為,在家庭教育和幼稚教育中,必須將愛子和教子緊密結合起來。愛子是人之常情,本亦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愛而不教,或將愛發展到溺愛嬌慣的地步,則非常錯誤,終會鑄成大錯,悔之莫及。顏之推主張,在孩子面前,父母應當既有愛心又要莊重嚴肅,對於子女,父母不能偏愛,不應厚此薄彼。此外,顏之推還認在兒童不聽教誨和犯了大錯之後下,棍棒式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是必要的。

三是論士大夫教育。顏之推對士大夫階層中的不學無術現象和空疏虛妄的學風進行了猛烈抨擊。當時的許多貴遊子弟恃其家世庇蔭,養尊處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此,顏之推在《涉務》、《勉學》等篇均有所揭露。

顏之推指出,管理國家事務的人才有六種:一是朝廷之臣;二是文史之臣;三是軍旅之臣;四是藩屏之臣;五是使命之臣;六是興造之臣。對於個人來說,要成為六個方面的全才甚難,但只要專精一職,已能成為治國專才。士大夫階層是安邦定國的中堅分子,因此,士大夫教育就必須將目的落實到培養「德藝周厚」的統治人才上面去。與之相應地,教育內容也必須包括德藝兩個方面。在「德」的教育方面,《顏氏家訓》繼承了儒家的傳統思想,將孝悌仁義作為士大夫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經邦治國的士大夫,必須恪守仁義的規定。

四是論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顏之推非常重視學習態度問題,認為學習態度直接決定著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效果。它對於人的學業成就和道德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顏之推指出學習是為了修身立名,而不是為了做官、竊名和充當談資;學習也應當虛心,不可驕傲自大,並且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以至終身。

《顏氏家訓》的內容不僅涉及家庭倫理、道德修養方面,書中的許多記載,包含不少有關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觀察和議論,對研究古文獻學、音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都有很高的學術和史料價值。

至於《集解》部分,是以盧文弨抱經堂校訂本為底本,而校以其他十多個版本。附錄則包括《序跋》、《顏之推傳》(《北齊書‧文苑傳》)、《顏氏家訓佚文》和《顏之推集輯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901032 的頭像
    n901032

    n901032的部落格

    n9010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