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曾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並擅長詩文,著有《柏庄詩草》和《嶺雲海日樓詩鈔》。
《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封面:
作者:趙春晨
出版:廣東人民出版社
內容:
丘逢甲(1864—1912)是近代傑出的愛國志士、教育家和進步詩人,他曾在甲午中日戰爭後領導台灣義軍奮力抗擊日軍的武裝侵佔,失敗後忍痛內渡,先後在祖籍梅州和潮汕一帶居住和活動,晚年居於廣州,從事政治、教育和文學創作,是近代廣東的曆史文化名人之一。本書依據豐富的曆史資料,簡要、如實地向人們展示了丘逢甲一生的主要活動與貢獻,高度評價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在教育以及詩歌創作等領域的成就。本書目錄如下:
第一章 東甯才子 初露頭角
一、遷台家世
二、功名與抱負
三、青年詩人
第二章 義軍統領 抗日保台
一、近代日本對台灣的侵略
二、組建義軍
三、刺血三上書
四、血戰抗敵,忍痛離台
第三章 返歸大陸 嶺東興學
一、回到鎮平和落籍海陽
二、思台之心與復台之志
三、創辦「嶺東同文學堂」
四、家鄉興學育才
第四章 支持維新 密謀「勤王」
一、對維新變法的支持與期盼
二、與黃遵憲、康有為等人的交往
三、參與庚子兩廣「勤王」計畫
第五章 羊城歲月 走向共和
一、在學務公所和諮議局任上
二、傾向和支持民主革命
三、對辛亥廣東和平光復的貢獻
四、參加民國籌建和辭世
第六章 近代「詩界革命」的豐碑——《嶺雲海日樓詩抄》
一、思想主題
二、革新意境
三、藝術手法
四、嶺南情懷
感想:
本書對丘逢甲一生作了概述,敘述過程中又穿插了不少丘逢甲的詩文作品,有助認識這位近代的愛國志士:
日軍在佔領台北和新竹過程中,偵知丘逢甲為自主保台的倡議者和組織抵抗的義軍統領,乃懸出重賞對其嚴加搜捕。這時丘逢甲所率義軍餘部因有人叛變和餉械無著,已陸續星散,僅剩下身邊少數親信,被迫「竄身深箐窮谷間」,以求藏身。值此狀況,丘逢甲欲往台南與劉永副會合,但「道中梗,不能行」;欲據山死守,也已經沒有實力,只能與台灣偕亡而已。進退維谷之際,部將謝道隆提議:「台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不如內渡也。」丘逢甲思之再三,覺得別無良策,乃決定內渡。7月25日,丘逢甲奉父母並帶著親信謝道隆等一行數十人,潛行來到台中大雅鄉上楓村,次日晚從涂葛掘港乘妹夫張家源發商號提供的帆船離開台灣內渡。
在行將離別自己和鄉親們世代居住、生息而現在卻被日寇鐵蹄踐踏的台灣島時,丘逢甲的心情異常地痛苦和憤慨,他匆匆寫下了六首《離台詩》,以表達自己的悲憤。茲錄其中四首和詩序文字於後: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從此中原恐陸沉,東周積弱又於今,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序云:將行矣,草此數章,聊寫積憤,妹倩張君,請珍藏之。十年之後,有心人重若拱壁矣。海東遺民草。
丘逢甲詩中提到的鴟夷子,是指春秋時輔助越王勾踐擊敗吳國的范蠡,但他並不是要學范蠡功成名就後乘船遠走,而是要像范蠡那樣臥薪嘗膽、捲土重來,以期報仇雪恥,從日寇手中收復祖國的領土台灣,這一堅定信念從丘逢甲忍痛離台開始,一直伴隨著他直到生命的結束。(第二章 義軍統領 抗日保台)
書後還附有「大事年表」和「主要參考書目」,讓讀者可作進一步的研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