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堆書教你如何教養孩子,卻沒有一本探討療癒父母心中的痛,此書的出現,可讓天下父母重新出發。
《是誰傷了父母?——傷心父母的療癒書》封面:
作者:約書亞‧柯曼
譯者:張美惠
出版: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
當你被孩子傷害、孤立無援、深自懊悔,好像千錯萬錯都是父母的錯,你該如何自處?又該從何處著手、修補搖搖欲墜的親子關係?
這本專為父母量身訂做的療癒指南,將完美主義型、憂鬱型、忽略型、虐待型、過度控制型等父母一網打盡,透過「希望、教育、肯定、長期耕耘」的療癒(HEAL)四步驟,學習同情自己、也同情孩子,了解各種棘手的親子難題、親子間的差異與不完美、社會對父母抱持的高度期許等因素,都可能會讓父母痛心、內疚,否定自己的價值。
若你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尊,若你曾迫切希望成為理想的父母卻未能如願,本書能提供你全面的指引與支持。
感想:
本書的重點是我們和我們的健康,我們需要的不是別人告訴自己如何教養孩子,而是我們自己需要指引與支持。
當你覺得受傷時,可以讀讀此書,不全為療癒,也可作預防,好讓家長們重新站起來,重新肯定自我的價值。
父母難為
當父母一再提供協助,範圍超越生活基本所需,卻還是看不到任何改變時,怎麼辦?事實上父母能做的真的不多。父母可以繼續邀子女回家吃飯(如果他不會偷走東西)、經常打電話給他,或者在不加重其依賴心理的前提下提供其他幫助。若能力許可,也可付費讓子女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或求助其他有助訓練獨立與促進精神健康的機構。如果父母很有錢,也可以將孩子送去治療中心數月或數年,孩子透過密集治療與修養後,找到新的生活方向。但這些都必須子女本人願意。
此外,還能做甚麼呢?你總不能代替子女生活。若子女不懂得把錢用在正當的地方,你也不能給錢;若幫子女付帳單會讓他變得愈來愈無能,你也不能幫他付。到頭來,你或許只能悲傷地認清事實:孩子無法過你希望的那種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因為不忍看到父母太難過,而說一些充滿希望的安慰話,但我認為對那些已試過所有方法的父母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會讓他們懷疑自己做得不夠而心生羞愧。我雖是個永遠的樂觀主義者,有時還是得認清空洞的希望沒有幫助,尤其不該誤以為父母對成年子女還有多大的影響力。不論父母犯過多大的錯誤或盡了多大的努力,孩子長大就是獨立的個體,就得自己找出一條路。父母永遠是父母,但我們給子女的照顧與教養終究有結束的一天。屆時父母的愛只能化為精神的支持。
為人父母者也不必絕望,你還是可以讓自己不要那麼憂慮、悲傷與內疚。追求心靈的平靜仰賴三個要訣: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原諒孩子和自己,以及感激生命中因為孩子或其他因素所帶來的美好。(第十一章 當子女發展不順利)
我們既要成為更好的父母,但同時,我們都要學會照顧自己、愛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