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煥之》是葉聖陶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9年8月由開明書店初版。
《倪煥之》封面:
作者:葉聖陶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內容:
《倪煥之》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五四」、「五卅」等革命運動對當時知識青年的影響。
主人公倪煥之中學畢業後到鄉村高等小學任教。他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希望通過教育拯救社會。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追求教育改良到走向革命。但四一二事件(指民國十六年四月十二日國民黨於上海對共產黨的清洗事件),使他陷入悲觀失望之中,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終於在鬱憤中死去。
感想:
小說寫了一個小學教員在革命過程中的追求和幻滅,倪煥之是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熱情奮發,富有理想,之後希望用教育改造社會,拯救民族, 這種雄心,頗能觸動讀者的情緒。但他的願望最終也落空了,在悲觀失望之時也染上急病遽然離世,使人唏噓。
與此同時,新的愛情和家庭生活也是倪煥之追求的一方面。他的戀愛是幸福和美好的,對婚姻生活也有著這樣的憧憬:
他們又在通信中描繪合併以後的生活,如何從事事業,如何自己進修,都有講到,而如何起居,如何娛樂,以至如何處理家庭瑣事,也不憚此問彼答,逐一討論。煥之願意有個整潔光明活潑安適的家庭;把尋常所謂家務簡縮到最低限度,卻不是隨便將就,而是用最適當的處理方法使它事半而功倍;餘下的功夫就用來閱讀書報,接待朋友,搞一些輕鬆有味的玩藝,或者到空曠清幽有竹樹川流的地方去散步。對於這些意思,金小姐自然贊同;她還加上些具體的規劃,如接待朋友應該備一種小茶几,以便隨意陳設茶點,不拘形式,出外散步應該帶一種畫家野外寫生用的帆布凳,逢到風景佳勝的地點,便可以坐下來仔細領略之類。每一種規劃就像一個神仙故事,他們兩個在想像的嘗味中得到不少的甜蜜。還有些現在還不便提起的韻事和佳趣,便各自在心頭秘密地咀嚼;兩個心裏同樣激動地想:「如果能得互相印證啊!如果能得互相印證啊!」(十七)
但他婚後卻不如意,只過了短短兩月的甜美生活,便使他感到無比失望:
然而他對於家政未嘗不失望。甚麼用適當的方法處理家務,使它事半而功倍;甚麼餘下的工夫就閱讀書報,接待友朋,搞一些輕鬆的玩藝,或者到風景佳勝的地方去散步:這些都像誘人的幻影一樣,只在初結婚的一兩個月裏朦朧地望見了一點兒,以後就完全杳然、家庭裏所見的是摘菜根,破魚肚,洗衣服,淘飯米,以及佩璋漸漸消損的容顏,困疲偃臥的姿態等等,雖不至於發生惡感,可也並無佳趣。談起快要加入這個家庭的小生命,當然感到新鮮溫暖的意味;但一轉念想到所付的代價,就只有暗自在心頭歎氣了。
他得到一個結論:他現在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幻滅的悲涼網住他的心,比較去年感覺學生倦怠玩忽的時候,別有一種難受的況味。(十八)
描寫景物細緻真切也是本書的特點,如描寫倪煥之初到鄉村小學時所見的景象:
窗下是校裏的園地,種著蔬菜。園牆之外,迤斜地躺著一條明亮的小河,輕風吹動皺起粼粼的波紋。一條沒蓬船正要出發;豎起桅杆,拉上白布帆,就輕快地前去了。河兩岸是連接的麥田。麥苗還沉睡著似的,但承受著朝陽,已有欣欣的意思。田畝盡處,白茫茫一片,那是一個湖。幾抹遠山,更在湖的那邊,若有若無,幾乎與天色混合了。(五)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語言純淨,沒有華麗的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