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做為一個愛國詩人而為後世所景仰。
《屈原集校注》封面:
作者: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
出版:中華書局
內容:
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和最主要的作家,他的作品表達了對楚人的關懷和對楚國的熱愛,以及對政治變革的要求。本書據王逸《楚辭章句》所標明的二十五篇屈原作品,進行了校勘和注釋。
感想:
屈原的作品,據王逸《楚辭章句》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二十五篇。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主要表現他對實現楚國富強這一理想的追求。全詩分前後兩部。前一部分是屈原對已往歷史的回溯,敘述了自己的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輔助楚王進行改革時所遭受的迫害打擊。後一部分是描寫屈原對未來道路的探索,他因為被政敵排斥,無法面對將來,最後唯有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表現了他為理想而獻身的愛國情懷。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祀典所創作的祭歌,共十一篇,每篇各主祀一神,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之曲,為各篇所通用。為了獲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寫祭祀中歌舞娛神的熱鬧場面,有的寫人們對神的熱烈讚頌,如《東皇太一》、《雲中君》、《東君》。
《天問》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事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疑問,從中可見詩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苦悶悲憤心情的反映,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小人的無比痛恨。如《涉江》便描寫了流放中的艱苦生活: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皐,邸余車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但詩人並沒有灰心退縮,反而更加堅毅不屈,故有「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之言。
屈原的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形式上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創出一種句法參差的新體裁,並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以寄託感情,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
在《校注》部分,本書所採用的底本是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楚辭補注》,並參校以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等其他版本。
本書在正文之前均有題解,說明各篇的篇題命意、創作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並對某些疑問或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考辯。注釋則包括詞語的解釋、典故用事的說明和史事的考證等內容。